首頁 > 關注民生

創(chuàng)作《抗日兒童團歌》

2024-05-07 編輯: 宋倩


創(chuàng)作《抗日兒童團歌》
于恒嘉


青年于恒嘉

?
  小說《苦菜花》里,收錄了一首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在膠東根據(jù)地廣為傳唱的《抗日兒童團歌》:
月兒彎彎,星光閃閃,我們都是兒童團。
站崗放哨,又當偵探,盤查行人捉漢奸。
鬼子來了,我們就跑,跑到八路去報告。
領著八路,拿著槍刀,打退鬼子把家鄉(xiāng)保。

?
《苦菜花》電影連環(huán)畫
?
  為這首歌曲填詞那年,我才13歲。
?
一、榜樣
?
  我的家在山東省文登縣大水泊鎮(zhèn)西南臺村,父親是一位私塾的“教書匠”,母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。
  1937年7月,日寇發(fā)動全面侵華戰(zhàn)爭。當年12月,中共膠東特委在山東半島的天福山發(fā)動武裝起義,點燃了膠東半島的抗日烽火。天福山就在距離西南臺村十幾里路的地方,我的家鄉(xiāng)自然也就成了膠東地區(qū)最早的八路軍根據(jù)地。
  從那時起,八路軍在我的家鄉(xiāng)開展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熱火朝天,抗日救亡的道理家喻戶曉,深入人心?!吧綎|自古出好漢”,挾齊魯雄風,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的大旗下,立刻匯聚了一批又一批忠肝義膽的膠東子弟?!爱敯寺罚蚬碜印?,在我的家鄉(xiāng)蔚然成風。
  1938年2月,村里來了一隊八路,其中有兩位英姿颯爽的女八路,一位姓劉,另一位姓喬。她們的到來,立刻吸引了村里的女青年。年齡稍大的姐姐和她的同伴幾乎每天都要去找八路攀談,聆聽關于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。
  四五天后,兩位女八路隨部隊開拔了,姐姐于宜嘉(參軍后改名于岐)、堂姐于福嘉,以及同村的于佩珍(后改名于淼)和于菊英(后改名王菊)也同時“失蹤”。
  那天晚上,月兒彎彎,星光閃閃。
  姐姐走前,送給我一張小手帕,再三叮囑:千萬不要泄密。
  堂姐于福嘉走前,她母親正犯“心口痛”病,她留下了一封信,表示了“盡忠不能盡孝,盡孝不能盡忠”的遺憾,并立下了擲地有聲的鏗鏘誓言,“我們寧可死在抗日的戰(zhàn)場上,決不死在家里的炕頭上!”
  堂姐于福嘉參軍后,改名于森。1942年擔任威海衛(wèi)婦救會會長時,因叛徒出賣,被日軍憲兵隊逮捕。日本憲兵隊長星野用刑七天七夜,她寧死不屈,在獄中英勇就義。
?
二、母親的淚
?
  姐姐的不辭而別,急壞了母親。舊社會“好人不當兵,好鐵不打釘”。在最初一段時間,母親說什么也不相信姐姐當兵去了。她堅信,姐姐是因為晚飯時挨了父親的打,才離家出走或尋了短見。一連幾天,母親由我陪著,一家一家去詢問,一片一片樹林去查看,一邊尋找,一邊哭喊著姐姐的名字。一聲聲悲苦的呼喚,伴著一串串滾燙的淚珠。
  由于整日漣漣淚水,綿綿不斷,母親的雙眼發(fā)炎了,腫得像兩個小饃饃,細細的兩條眼縫布滿了紅紅的血絲。農村無醫(yī)無藥,母親只好自己用小火罐把眼睛里的膿血拔出來。這本來是一種既不科學又十分危險的鄉(xiāng)下土方,卻收到了奇跡般的治療效果,母親的雙眼逐漸恢復了正常。
  后來,姐姐的消息逐漸多了起來,母親的態(tài)度也悄悄地發(fā)生了變化。她不再為“女兒跟人家跑了”感到丟人、痛苦,相反,卻為女兒當八路、自己成“抗屬”而自豪。她不再催促父親去找姐姐,而是千方百計地托人給姐姐捎去衣物。八路軍來往過路,只要被村里安排到家里吃“派飯”,母親總是盡最大的努力給他們做好吃的,就像見到了遠方歸來的游子。
  一年多后,母親的心平靜了,我的心卻懸了起來——我想學姐姐當八路,卻又怕惹母親傷心,欲言又止,左右為難。
  見我心神不定,一天,母親關切地問道:“你這些日子怎么跟掉了魂似的?”
  話匣子一打開,我便有了向母親袒露心扉的機會:“媽媽,我不想讀書了?!?br/>  母親一下子怔住了。她知道我很喜歡讀書,學習成績也好,常常得到老師的夸獎。百般疑惑的母親急忙追問:“為什么不想讀書了?是不是你在學校里發(fā)生了什么事情?”
  我念書的學校在大水泊鎮(zhèn)。當時,日軍的勢力范圍主要在濟南、青島、煙臺等大中城市,縣城還暫時為國民黨所控制。我告訴母親:“我在學校沒發(fā)生什么事情,是我們的校長不好,他總說共產黨八路軍不抗日。這不是胡說八道嗎?!八路軍住在我們村里的時候,成立了自衛(wèi)團、青救會、婦救會、兒童團,辦了識字班,講了那么多抗日救國的道理。村里先后有30多人參加八路軍了。爸爸不是還告訴了我們,去年在雷神廟,八路軍用土槍打下了日軍的飛機嗎?”
  母親似乎猜到了我心馳神往的方向:“你不上學干什么?”
  “當八路,抗日救國!”我的回答雖然堅定,卻又于心不忍,我擔心母親再哭傷了雙眼。
  果然,母親輕言細語的勸阻立刻隨著那憂慮的眼神傳遞了過來:“你還小?。 ?br/>  隨即,一串串滾燙的淚珠又跌落了下來。
?
三、慈母手中線
?
  捅破了“要當八路”這層“窗戶紙”后,我索性據(jù)理力爭:“八路軍也有小兵。去年冬天住在我們村里的八路軍有一位叫呂木蘭的小女孩,和我年齡差不多。日欣不是也參加了八路軍嗎?他比我還小一歲呢!”
  日欣是我大伯父的孫子,大名叫于乃昌,離休前曾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、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院長等職。他雖然輩分和年齡都比我小,卻在一年前就參加了八路軍,在“孩子劇團”當上了小演員。不久前,他所在的部隊途經(jīng)家鄉(xiāng)時,全家人都見著他了。日欣肩上斜挎著的挎包系了個白毛巾,軒昂自若,令兒時的同伴羨慕得五體投地。
  聽了我的話,母親低下了頭,沉默了。
  就在這段時間,我二伯父的兒子于甌江回家來了。甌江大哥比我大20多歲,大名叫于永嘉,1927年在大學讀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,大革命失敗后,與黨組織失去了聯(lián)系。1936年,理琪奉派(編者注:不是正式的組織任命委派)到膠東恢復黨組織時,甌江大哥找到了黨,并參與了天福山起義的組織發(fā)動工作,隨后擔任了中共文登中心縣委組織部長,并當選為文登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首任縣長。
  聽說甌江大哥回來了,我仿佛遇到了救星。
  “對,找甌江大哥來幫我求情!”
  在村外樹林里,我找到了正在散步的甌江大哥。不等我開口,甌江大哥先發(fā)話了:“聽五嬸說,你要參加八路軍?”
  我點了點頭,抬眼傳遞過去一絲乞求的目光:“怕爸爸媽媽不讓?!?br/>  “五嬸只是擔心你太小,舍不得你??谷盏牡览砦鍕鸷臀迨宥级??!?br/>  甌江大哥雖然沒有正面應承我的請求,但是,母親從此卻默默地開始為女兒做著出征前的準備。她一針一線地為我縫制了一雙結結實實的豬皮底布鞋,縫補了幾雙襪子,改制了姐姐留下的一套衣服。母親常常一邊飛針走線,一邊暗自抹淚,仿佛每一針都扎在了自己的心頭上。
?
四、送女上征程
?
  1939年7月,臨行前一連幾日,母親一有空,就把將要離去的我摟在懷里,用浸潤著淚水的雙唇親吻著我的額頭和臉頰,不時地還背著兩個妹妹給我煮個雞蛋吃。
  出發(fā)的日子到了,父親不在家,母親特意為我包了餃子。當熱騰騰的餃子端上飯桌,我和妹妹都歡騰起來的時候,母親卻獨自一人躲在一旁啃起了玉米面餅子。似乎是一瞬間,我突然懂事了,猛然撲了過去,從母親手里一把搶過玉米面餅子,兩行熱淚隨之撲簌簌滾下眼簾。
  那天晚飯,一鍋香噴噴的水餃,我和母親一個都沒能吃下。
  入夜了,彎彎的月兒掛上枝頭,漫天的星斗布滿夜空。母親把兩個妹妹哄睡著以后,又把她們移到炕邊,然后,坐在炕頭上,把我緊緊地摟在懷里,哄我安然入睡。
  午夜時分,母親悄悄喊醒了我,給我換上一套干凈的衣服,再親手給我洗臉、梳頭,然后,用筷子夾起一個個油煎餃子喂我吃下。一邊喂,一邊哽咽聲音叮囑道:“到部隊上,要注意身體,常往家里寫信,想法子找到你姐姐?!?br/>  吃完油煎餃子,母親又把我送到村頭的小河邊。我接過母親準備好的衣包,斜背肩上,然后,安慰母親:“別想我,趕走了日軍,我就回家!”
  月兒彎彎,星光閃閃,我們一行十余人告別了親人,借著星月的微光,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抗日救國的艱難征程。
  從此,在光榮的八路軍山東縱隊的序列里,有了我的名字。
?
  2000年,于恒嘉在女兒陪同下回到了家鄉(xiāng)——當年母親送女當八路時的河邊小樹已長成參天大樹。

五、國防劇團小八路
?
  經(jīng)過幾天行軍,我們到達了萊陽縣,隨后,我和同村的于淑玉被膠東軍區(qū)后方司令部分配到膠東抗日軍政干部學校(1940年4月,抗大一分校一大隊進入膠東,與膠東抗日軍政干部學校合并成立抗大一分校膠東支校)學習。
  1940年日軍“六一”大掃蕩后,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(后改為第五旅)國防劇團成立小舞蹈隊,我被調了過去。
  我們小舞蹈隊共有6名成員,4名女兵,2名男兵。朱云芳年紀最大,15歲。她是壽光縣人,從清河區(qū)調來,雖然大家都不習慣她的壽光口音,但她多才多藝,是我們劇團的“小臺柱子”,會唱歌,會演戲,還是我們舞蹈隊的小老師。我們后來演出的海軍舞、叮鈴舞、青年舞、黑人舞,都是她教的??上?,她于3年后因患肺炎無藥醫(yī)治而病逝。
  我們這些小舞蹈隊員剛聚到一起的時候,還出過一些誤會。
  14歲的萊陽人宋光華眉清目秀,從“膠東青聯(lián)孩子劇團”剛調來的時候,穿著土布縫制的對襟便裝,頭剃得光光的,像個“小和尚”,人見人愛。晚上宿營,當領導要把她同男孩子安排在一起就寢時才知道,原來她是個小姑娘。她的光頭是在日軍“六一”大掃蕩時剃的。那段時間,孩子劇團的孩子們都被疏散到敵占區(qū)日軍據(jù)點附近的老鄉(xiāng)家里,并且不分男女都一律剃了光頭,這才鬧出了“男女不分”的笑話。
  別看我們這些小伙伴都是些孩子,但個個用八路軍紀律約束自己,可自覺了。
  一次行軍,行軍縱隊左側突然響起了槍聲,大家不約而同地朝反方向轉移,趟過沙河,爬上一個土坡。轉移途中,宋光華的一只鞋子跑掉了,右腳也崴了。我和丁敏只好一邊一個扶著她,跟著隊伍繼續(xù)奔跑。就在我們穿過一片蘿卜地時,宋光華不小心將一顆露出地面半尺高的蘿卜踢斷了。盡管敵情所迫,所有的人都不能停下腳來,但宋光華還是一路奔跑,一路自責:“我破壞群眾紀律了,我破壞群眾紀律了!”
  還有一次行軍,路過宋光華的家,正好學校組織小學生在村頭鼓掌喊口號,歡迎子弟兵,她的弟弟就在當中,盡管離家兩年多了,但宋光華還是沒有停下腳步,也沒有和弟弟打聲招呼,只是回過頭來,異常興奮地告訴我:“小于,我看見我弟弟啦!”
?
  1940年9月18日,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旅國防劇團小舞蹈隊表演“海軍舞”,左起:女隊員于恒嘉、丁敏、朱云芳、宋光華,男隊員王丕曉、趙虎。
?
  雖然,論年齡,我們自己也是孩子。
?
六、八路軍就是我們的家
?
  盡管,我們都是遠離父母的孩子,但八路軍就是我們的家。
  掖縣(現(xiàn)萊州市)西由村的丁敏,1940年年初與同村的另一個女孩子一同到抗大學習,不久,因抗大在大澤山鐵夼寺一帶遭敵襲擊,她倆被疏散回家。日軍掃蕩過后,面對艱苦、血腥的戰(zhàn)爭環(huán)境,那人“妥協(xié)”離隊了,而丁敏卻獨自一人找到隊伍,回到了她朝思暮想的革命大家庭。
  那年,丁敏和我一樣大,也13歲,常常卻像一位懂事的大姐姐。一次行軍宿營,輪到我值班到炊事班打燙腳的熱水,可那天偏偏是個雷雨天,我從小怕打雷,所以,磨磨嘰嘰半天不肯出門。丁敏知道我的心事,二話沒說,提著從老鄉(xiāng)家借來的瓦罐出去了?;貋淼臅r候,剛要跨進大門,一道刺眼的閃電突然劃亮了夜空,緊接著就是“哐嚓”一聲炸雷。丁敏被嚇了一跳的同時,在門檻絆了一跤,滾燙的水濺到了丁敏的胳膊上,迅速燎起一串水泡。
  事過之后,她始終沒有埋怨過我一句,我們依然親似姐妹。
  丁敏離休前曾任濟南市文聯(lián)副主席,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她去世,我一直未向她道歉。
  1940年日軍“六一”大掃蕩后,國防劇團隨主力部隊轉移到平(度)、招(遠)、掖(縣)、萊(西)的大澤山區(qū)。因為山區(qū)貧瘠,籌糧困難,常常饑一餐飽一頓的,但大家毫無怨言。行軍的時候,互相幫助,到了宿營地,只要有空,大家就圍坐在小豆油燈下,學習旅司令部抄收的電訊和旅政治部油印的學習材料,再不,就組織起來學文化。我的一手還拿得出手的鋼筆字,就是當年用樹枝在沙地上練出來的。
  最使我難忘的,是老班長巴聯(lián)(后改名于峰,李耀文同志的夫人)給我們講述“皖南事變”,我們這群小姑娘一邊聽,一邊跺著腳失聲痛哭,一邊痛罵蔣介石破壞抗戰(zhàn)。
?
七、發(fā)動群眾編劇本
?
  在那個難忘的歲月,出于對敵斗爭的需要,劇團每一位同志都肩負了群眾工作任務,一到駐地,男同志負責在村子里組織或訓練自衛(wèi)隊,女同志負責“婦救會”的組建及工作開展,而村里兒童團的工作,就由我們幾個“小八路”負責。
  劇團的演出任務也十分繁重,慰問部隊要演出,發(fā)動、組織群眾也需要文藝宣傳的形式。劇團團長叫虞棘,解放后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。那年頭,他常常為手頭缺少貼近抗戰(zhàn)現(xiàn)實、貼近根據(jù)地軍民抗敵斗爭實際生活的劇本而著急。
  虞棘團長想到了共產黨人的“絕招”——發(fā)動群眾。一天,他召開了一次全團動員大會,公開號召:全團每個同志不分男女老少,都要想方設法創(chuàng)作反映抗戰(zhàn)題材的劇本。
  現(xiàn)在看來,虞棘團長的動員似乎有點“不近情理”。小舞蹈隊多是些十二三、十四五歲的孩子,最多只有小學文化,11歲的煙臺人趙虎參軍前以揀煤核為生,甚至沒讀過書,兼任隊部通訊員的王丕曉也沒讀過幾天書。
  可虞棘團長不這么看,他硬要“趕鴨子上架”。
  “大家不是都學文化了嗎?學了就要用。世上沒有八路軍戰(zhàn)士克服不了的困難!”
  八路軍戰(zhàn)士最聽黨的話。只要是領導交代的,就必須千方百計去完成。
  頭些日子,幾乎天天都在想著這件事情。行軍想,宿營后躺在老鄉(xiāng)的炕上還在想。有一次甚至夢見別的同志都寫出來了,就自己一人交了白卷,讓虞棘團長狠狠地批評了一通。
  自己雖然年紀小,但好勝心強,生怕“落后”。但編寫劇本畢竟是一種創(chuàng)造性腦力勞動,還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,而我才讀過4年小學,創(chuàng)作劇本,談何容易?幾次硬憋著自己寫,結果一個字都寫不出來。
?
八、“跳方”出靈感
?
  一天,劇本實在“編”不出來了,大家索性出了房門,把村里的孩子喊到村頭,講了一番兒童團如何組織起來抗戰(zhàn)的道理,然后教唱救亡歌曲。
  畢竟是些孩子,都有“貪玩兒”的天性。
  群眾工作做完了,就和房東的孩子玩“跳方”游戲——在地面上畫若干正方形的格子,然后,“金雞獨立”,單腳將石片或瓦片從一個方格踢到另一方格。
  也許,是組織兒童團的思維語言與編寫劇本的思維要求在內心深處發(fā)生了下意識的碰撞,跳著跳著,靈感突然從內心深處蹦了出來,一個“兒童團捉漢奸”的劇情在思維的屏幕上,漸漸浮現(xiàn)了出來。
  我丟下莫名其妙的小伙伴,獨自一人跑回房東老鄉(xiāng)家里,趴在小炕桌上,奮筆疾書,開始了我一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文藝創(chuàng)作。
  兒童劇《兒童團捉漢奸》劇本很快編寫出來了。劇情十分簡單:幾名兒童團員正在村頭“跳方”,來了個形跡可疑的陌生人,鬼鬼祟祟地打聽村里八路軍的情況。兒童團員們發(fā)現(xiàn)這人是個漢奸,便一哄而上,七手八腳地把漢奸按倒在地上。這時,一位八路軍戰(zhàn)士正好路過,于是,兒童團員們就把這個漢奸交給了八路軍叔叔。
?
抗戰(zhàn)時期的兒童團
?
  故事編寫過程中,有個難題曾經(jīng)一度困擾了我,就是兒童團員們怎樣辨別陌生人是漢奸。要解題,換個當代的刑偵專家來,恐怕也不那么容易??晌耶敃r,卻憑著孩子天真的“小聰明”,把故事編“圓”了:我讓劇中的兒童團員從陌生人身上搜出一面小日本的“太陽旗”。
  劇情編出來了,還得有支歌呀!
  我們的副班長曲楓參軍前在煙臺市上過學,看過不少電影,自然也經(jīng)常哼唱一些非常好聽的歌曲。日久天長,耳熟能詳,有一首歌我也會了:“小小姑娘,清晨起床,手提花籃上市場。賣花,賣花……”
  借花獻佛,我將這首曲子,填上了新的歌詞。60多年后,我看到戰(zhàn)友陳志昂主編的《膠東解放區(qū)歌曲選》后才知道,這首歌原名《克里門泰因》,由美國佩西·蒙特羅斯作曲。
  劇本編寫出來后,經(jīng)過左平等同志修改,正式上演了。
  從此,這首《抗日兒童團歌》在膠東抗日根據(jù)地傳唱開來。
?
九、既挨批評又獲獎
?
  1941年秋,八路軍山東縱隊魯藝宣傳大隊來膠東,軍區(qū)政治部在海陽縣姜格莊組織文藝匯演。膠東北海軍分區(qū)宣傳隊演出了《兒童團捉漢奸》。
  匯演結束后,所有的文藝工作者集中在姜格莊村外的一座寺廟前,開展總結講評。
  講評《兒童團捉漢奸》的,是魯藝宣傳大隊在話劇《雷雨》中扮演周樸園的一位主要演員,他在作了總體肯定之后,對編劇的一處疏忽,提出了嚴厲的批評,“漢奸是到根據(jù)地來刺探軍情的,他的身上怎么能藏有日軍的‘太陽旗’呢?”
  這一句批評,把我們國防劇團的人都給點醒了:是啊,“小千千于”(大家給我起的綽號)把劇本寫出來以后,大家修改了好幾處,怎么偏偏把這么荒唐的情節(jié)疏忽了?
  盡管,臺上的講評人在批評之后,是一句安慰——“聽說,這個劇本是位十三四歲的小同志寫的,這還可以原諒!”但我卻沒有原諒自己,從那以后,再也不出那個洋相,不自量力地編寫什么劇本了!
  又過了一段時間,我在海陽縣黃連夼村駐地看到了一份膠東《大眾報》,版縫中刊登了一則消息:兒童劇《兒童團捉漢奸》獲得了三等獎,獎金為膠東根據(jù)地發(fā)行的北海幣10元。
  我的少年,飽嘗了烽火硝煙的苦澀,但由于融入了浩浩蕩蕩的革命洪流,更有著千金難買的自豪和甘甜。
?
  2015年,于恒嘉獲頒抗戰(zhàn)勝利70周年紀念章。


  于恒嘉,女,山東省文登縣(現(xiàn)威海市文登區(qū))西南臺村人。1939年7月參加八路軍,在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旅國防劇團工作,1942年在五旅政治部文書股工作,隨部隊主要在以大澤山區(qū)為中心的平(度)、招(遠)、掖(縣)、萊(陽)邊區(qū)活動。歷任膠東抗日軍政干部學校學員、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(后改為第五旅)國防劇團小舞蹈隊隊員、五旅政治部繕寫員。1985年離休。
(來源:中共威海市委黨史研究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