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君子為人之道
????原文:君子以成德為行,日可見之行也。(《周易·乾卦》文言)
????譯文:君子的行為是以完善品徳修養(yǎng)為目的的,日常德行彰顯,使人可見其德行之事。
????解讀:君子當以成就道德為行為準則,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松懈,且光明正大地經(jīng)得起人們的審視。
????原文:君子以虛受人。(《周易·咸卦》象)
????譯文:君子以虛懷若谷的精神,容納感化眾人。
????解讀:君子要虛懷無私,容納他人。
????原文:君子以立不易方。(《周易·恒卦》象)
????譯文:君子樹立立世為人的原則,永不改變。
????解讀:君子應(yīng)立經(jīng)久不易之志,擇善而守,富貴、貧賤、威武都不能改變。
????原文:君子以言有物,而行有恒。(《周易·家人卦》象)
????譯文:君子日常言語應(yīng)有實在的內(nèi)容,日常行為應(yīng)遵循恒定的原則。
????解讀:君子說話要有內(nèi)容,言之有物,行動要有結(jié)果。
????原文:君子以致命遂志。(《周易·困卦》象)
????譯文:君子以不惜犧牲生命來實現(xiàn)理想。
????解讀:君子要有以舍棄其生命的精神,來實現(xiàn)其志向。見義勇為,舍生取義。
????原文: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時中;小人之反中庸也,小人而無忌憚也。(《禮記·中庸》)
????譯文: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,因為君子的言行時時都不偏不倚;小人的言行違反中庸,是因為小人的言行無所顧忌、無所畏懼。
????解讀:關(guān)于中庸,是孔子最為重要的思想。但是孔子卻并沒有專門定義中庸的文字。從本段話可以窺見的是,中庸思想有不偏不倚,有所顧忌、有所畏懼的內(nèi)容成分。根據(jù)孔子的其他言論,不偏不倚、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,自然之理,精微之極致,都屬于中庸的內(nèi)容精神。
????原文:取諸人以為善,是與人為善者也,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。(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)
????譯文:吸取別人的優(yōu)點來行善,其實這也是幫助別人行善,所以,君子的所作所為沒有比跟別人一起行善更偉大的了。
????解讀:一個人行善是不夠的,要和大家一起行善,才是更為高尚的事。
????原文:恭者不侮人,儉者不奪人。(《孟子·離婁上》)
????譯文:一個真正恭敬的人,不會侮慢別人。一個真正儉樸的人,不會掠奪別人。
????解讀:那些侮慢別人、掠奪別人的人,都是怕別人不順從他的欲望。
????原文:君子無所不用其極。(《禮記·大學(xué)》)
????譯文:君子處處都要追求達到至善的境界。
????解讀:君子自己弘揚美德,追求的是至善至美。
????原文: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諸己,其身正而天下歸之。(《孟子·離婁上》)
????譯文:凡是自己的行為沒有得到預(yù)期效果的,都要反過來從自身上找原因。自身做對了,天下人自然回歸向自己。
????解讀:做事都有失敗的時候,應(yīng)該多從自身上尋找失敗的原因,要先做別人的表率。
????原文:忠恕違道不遠,施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(《禮記·中庸》)
????譯文:忠恕與道相去不遠,不愿加于自己身上的,也不要加在別人身上。
????解讀: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另一說法,是推己及人的思想表現(xiàn)。
????原文:人之患,在好為人師。(《孟子·離婁上》)
????譯文: 人們的毛病,在于遇事喜歡當別人的老師。
????解讀:好為人師,大多數(shù)是因為沒有自知之明。
????原文:道盛德至善,民之不能忘也。(《禮記·大學(xué)》)
????譯文:君子品德完美,達到了最高境界的善,百姓自然不會忘記他。
????解讀:君子品德達到至善盡美,會給人們留下永遠的懷念。
????原文:夫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;家必自毀,然后人毀之。(《孟子·離婁》)
????譯文:人們是由于自己有招致侮辱的言行,然后別人才敢侮辱他。一個家庭一定是自己先出現(xiàn)漏洞,然后別人才會乘虛而入來破壞它。
????解讀:要想保持人和家庭的正常,首先保證自己和家庭內(nèi)部不出問題。
????原文:好而知其惡,惡而知其美。(《禮記·大學(xué)》)
????譯文:喜愛一個人,又能認識到他的缺點;不喜歡一個人,但又能認識到它的優(yōu)點。
????解讀:人們往往對喜愛的人有偏見,對不喜歡的人也有偏見,這都是品德修養(yǎng)不高的表現(xiàn)。
????原文:文質(zhì)彬彬,然后君子。(《論語·雍也》)
????譯文:只有質(zhì)樸和文采配合恰當,才是個君子。
????解讀:文質(zhì)彬彬,這是孔子所表述的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經(jīng)典名言??鬃诱J為,質(zhì)樸多于文采,就像個沒受過教育的鄉(xiāng)下人,顯得粗魯。文采多于質(zhì)樸,就像個管文書的小吏。只有質(zhì)樸和文采相得益彰,才是個君子。仁是質(zhì),禮是文。同時,質(zhì)和文的關(guān)系就是仁和禮的關(guān)系,文質(zhì)彬彬,也說明仁和禮不可或缺,不可偏廢。
????原文:事父母能竭其力。(《論語·學(xué)而》)
????譯文:君子侍奉父母能竭盡全力。
????解讀:這是君子為人之道中最為重要的孝道。
????原文:與朋友交言而有信。(《論語·學(xué)而》)
????譯文:君子與朋友相交說話誠實可信。
????解讀:這是君子為人之道中的交友之道。
????原文:君子不重則不威。(《論語·學(xué)而》)
????譯文:君子不莊重自尊,就沒有威嚴。
????解讀:莊重本身就是君子應(yīng)該具有的風度,這種風度不是故意裝飾出來的,而是一種內(nèi)在自信的外在表現(xiàn)。有了莊重,威嚴自然而然會產(chǎn)生。
????原文:主忠信。(《論語·學(xué)而》)
????譯文:對朋友要講忠誠和信任。
????解讀:這是君子為人的交友之道。朋友之間維持友誼的關(guān)鍵是相互忠誠和信任。
????原文:君子無眾寡,無大小,無敢慢。(《論語·堯曰》)
????譯文:君子無論人多人少,無論大人小孩,都不怠慢。
????解讀:這是君子為人之道中的待人之道。對任何人都不怠慢,眾寡無欺,童叟無欺。
????原文: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視,儼然人望而畏之。(《論語·堯曰》)
????譯文:君子端正自己的衣帽,嚴肅自己的目光,莊嚴而使人生敬畏之心。
????解讀:這是君子為人之道中的儀表之道,穿著整齊,表情嚴肅,莊嚴。
????原文: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。(《論語·子罕》)
????譯文:三軍的統(tǒng)帥可以奪取,匹夫的志向卻是不可奪取的。
????解讀:這是孔子的又一膾炙人口的著名經(jīng)典語言?!捌シ虿豢蓨Z志”,說明君子對人的志向和人格尊嚴的重視。對一個人來說,堅守自己的志向,保持個人的人格尊嚴,不為威脅恫嚇所動搖;對他人來說,要尊重別人的志向,不可強制性地改變別人的志向。這就是君子的為人之道。
????原文: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。(《論語·學(xué)而》)
????譯文:貧窮而不能諂媚,富有而不能驕奢。
????解讀:這就是君子的為人之道 。人處于貧窮的境遇時,要保持自己做人的人格;富貴了也不要盛氣凌人。
????原文:放于利而行,多怨。(《論語·里仁》)
????譯文:事事都依據(jù)個人利益而行動,會招致很多怨恨。
????解讀:這不是君子的為人之道。事事都依據(jù)個人的利益而忙活,就必然侵犯他人的利益,這就必然招致別人的怨恨,隨著時間的推移,就會有更多的人怨恨你。
????原文: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。(《論語·里仁》)
????譯文:不愁沒有職位,愁的是用什么來立身處世。
????解讀:這是君子立身處世的基本態(tài)度。君子不是不追求名利地位,而是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學(xué)問修養(yǎng),使自己具備勝任職務(wù)的學(xué)識、品德和能力,在此基礎(chǔ)上,求得別人對自己的認知和職位。這對那種得不到名位就怨天尤人,卻不去努力學(xué)習修養(yǎng)以提高自己的人也是一種批評。
????原文:不患莫己知,求為可知也。(《論語·里仁》)
????譯文:不愁沒人知道自己,只求自己具有真才實學(xué)而被人們所知道。
????解讀:要別人知道自己,或者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,最根本的在于個人腳踏實地地學(xué)而不厭,充實自己,使自己有較高的道德修養(yǎng),淵博的知識,多才多能。具備了這些,不愁無人知道自己。
????原文: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恥之。(《論語·公冶長》)
????譯文:花言巧語,裝出好看的臉色,擺出逢迎的姿勢來討好人,是可恥的。
????解讀:巧言令色是從言語和臉色上討好別人,足恭是兩腳做出逢迎恭敬的姿勢來討好人。這是君子所討厭和不為之事。
????原文:匿怨而友其人,恥之。(《論語·公冶長》)
????譯文:把怨恨藏在心里,表面上卻表示友好,是可恥的。
????解讀:笑里藏刀,陽奉陰違,都不是君子所為,也不是君子的為人之道。
????原文: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(《論語·里仁》)
????譯文:富與貴是人人都想要的,但是不是通過正當?shù)那篮娃k法得到的,是不能接受的。
????解讀:富貴不能淫。通過不正當?shù)那阔@得富貴,是一種不義的行為,不符合君子的為人之道,對君子來說是絕對不會接受的。
????原文: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(《論語·里仁》)
????譯文:貧與賤是人人都厭惡的,但是不通過正當?shù)霓k法擺脫貧困,就不會擺脫它。
????解讀:以上兩段,講的是義利關(guān)系。君子的態(tài)度是對富貴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,對貧賤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。這種見利思義、見得思義的崇高品德,要求人們自覺地用道義來約束自己對物質(zhì)利益的追求。這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和原則。任何社會都存在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,都要求對個人的利益實行一定的約束和節(jié)制,社會每個成員應(yīng)自覺地把個人利益服從于整體利益。
????原文: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(《論語·里仁》)
????譯文:君子如果丟棄了仁德,又怎能叫做君子呢?
????解讀:仁德是君子處世的根本,是君子為人之道的核心,是君子之所以稱為君子的最重要特征,失去了仁德,君子將不成其為君子了。
????原文:君子周急不繼富。(《論語·雍也》)
????譯文:君子只救濟急需救濟的窮苦人,而不接濟富人的。
????解讀:從仁德的角度說救濟窮苦人是仁的表現(xiàn)和實施,所以君子要做。君子不會為富人增加財富的。
????原文:女為君子儒,無為小人儒。(《論語·雍也》)
????譯文: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,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。
????解讀:君子、小人的稱呼起源很早??鬃又?,劃分君子、小人主要是物化標準,如乘車者為君子,勞心者為君子,貴族子弟為君子,當政者為君子等等。自孔子以后,將物化標準下的君子、小人劃分改變?yōu)橐缘赖聻閯澐志印⑿∪说臉藴?。上面的話典型地說明了孔子的觀點:同是勞心的儒者,不都是君子,而是有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區(qū)別。
????原文: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(《論語·雍也》)
????譯文:人的生存是靠正直有德,不正直的人的生存是僥幸免于死亡。
????解讀:正直、有德,會受到大多數(shù)人的尊敬,自己心態(tài)也平和淡定,具有廣闊的物質(zhì)和精神的生存空間。
????原文: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。(《論語·述而》)
????譯文:有能用我之道的,就去推行它;沒有用我的道的,就把它隱藏在身。
????解讀:這里的“用之”、“藏之”中的“之”字,都是指的君子的道德、道義。道德道義是君子為人處世的根本,無論用得上和用不上,都不能丟棄。
????原文:富而可求也,雖執(zhí)鞭之士,吾亦為之。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(《論語·述而》)
????譯文:致富如果通過正道可以求得的話,即使是做市場的守門卒,我也愿意去做。如果致富不合于道而不可求的話,那我就按自己的愛好去做事。
????解讀:這是君子為人之道中關(guān)于如何看待求富的觀點。即使做市場的基層員工,在君子看來,這就是通過自己的勞動而獲得財富,就是“以其道而得之”。這里是對“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?!眱删湓挼木唧w解釋。
????原文:釣而不綱,弋不射宿。(《論語·述而》)
????譯文:君子用魚竿釣魚,不要用大繩拉網(wǎng)捕魚;射鳥不要射歸巢歇宿的鳥。
????解讀:這里講的是君子既要有情趣,也要有生態(tài)意識。
????原文:與其進也,不與其退也。(《論語·述而》)
????譯文:君子贊許他的進步,不贊許他的退步。
????解讀:這段是君子為人之道中關(guān)于如何看待別人的進步與后退,表明儒家積極向上的人生進取態(tài)度。
????原文:人潔己以進,與其潔也,不保其往也。(《論語·述而》)
????譯文:人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,我們要贊許他改正錯誤,不要抓住他的過去不放。
????解讀:以上兩段,具體體現(xiàn)了君子成人之美和誨人不倦的態(tài)度,不要抓住別人的過去錯誤不放。這種態(tài)度體現(xiàn)了仁德。
????原文:奢則不孫,儉則固。與其不孫也,寧固。(《論語·述而》)
????譯文:奢侈了就不謙遜恭順了,節(jié)儉了就顯得簡陋。與其不謙遜恭順,寧可簡陋。
????解讀:謙遜恭順,是儒家提倡的道德內(nèi)容。節(jié)儉雖然顯得簡陋,但是由于保持了謙遜恭順,君子寧可要節(jié)儉,而堅決拒絕奢侈。
????原文:使驕且吝,其余不足觀也已。(《論語·泰伯》)
????譯文:如果他驕傲而又吝嗇,其他方面就不值得一看了。
????解讀:這段話說明,君子對驕傲和吝嗇的厭惡,反映出重德甚于重才的態(tài)度。
????原文:篤信好學(xué),守死善道。(《論語·泰伯》)
????譯文:君子要堅定自己的信念,努力地學(xué)習,誓死保衛(wèi)完善的大道。
????解讀:君子為了堅持自己的道德道義,要具有堅韌不拔和舍生忘死的精神。
????原文:狂而不直,侗(tóng)而不愿,倥倥(kōng)而不信,吾不知之矣。(《論語·泰伯》)
????譯文:君子反對激進而又不直爽,幼稚而又不謹慎,無知而不守信用的人。
????解讀:這三種行為是君子的為人之道中所極力反對的。君子為人之道是直爽、謹慎、守信用。
????原文:不忮(zhì)不求,何用不臧。(《論語·子罕》)
????譯文:不忌恨別人,不乞求別人,做什么會不好呢?
????解讀:忌恨別人是君子所反對的,乞求別人是君子人格所不能接受的。排除了這兩點,做什么都會好起來的。
????原文: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(《論語·子罕》)
????譯文:聰明的人不迷惑,有仁德的人不憂愁,勇敢的人不畏懼。
????解讀:智、仁、勇是君子提倡的三項美德,為君子之道?!抖Y記·中庸》說“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”。把智仁勇看成為最高的道德。
????原文: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。(《論語·先進》)
????譯文:人不說話則已,一開口一定要中肯。
????解讀:孔子閱歷廣泛,知識淵博,見識深遠,他認為說話要經(jīng)過深思熟慮的。
????原文:浸潤之譖(zèn),膚受之愬(sù),不行焉,可謂明也已矣。(《論語·顏淵》)
????譯文:像水一樣逐漸滲透的讒言,使人有切膚之痛的誣告,在他面前都行不通。這就可以稱為明智了。也可以稱為志向高遠了。
????解讀:對于一個明智的人,對于一個志向高遠的人,在他的人生之中,是免不了受到讒言的詆毀,也免不了受到誣告的陷害。但由于他堅定信念,讒言誣告在他面前,都不受影響,繼續(xù)走自己的路。
????原文:駟不及舌。(《論語·顏淵》)
????譯文: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。
????解讀: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”,是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一句經(jīng)典名言,孔子最早表述。說明君子堅守自己的諾言,實踐自己的諾言,言行一致。
????原文:文猶質(zhì)也,質(zhì)猶文也。(《論語·顏淵》)
????譯文:本質(zhì)就像文采,文采就像本質(zhì),同樣重要。
????解讀:君子既看重內(nèi)容,也重視外在的表現(xiàn)形式。形式和內(nèi)容是一體的,同樣重要。本質(zhì)就是內(nèi)容,文采就是外在形式,文采光大內(nèi)容,內(nèi)容充實文采,二者相依相存,誰也離不開誰,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。
????原文:先事后得,非崇德與?(《論語·顏淵》)
????譯文:以做事為先,得利為后,不就是崇高的品德嗎?
????解讀: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。先干事業(yè),后考慮利。這也是君子在利益面前的為人之道。
????原文:攻其惡,無攻人之惡,非修慝與?(《論語·顏淵》)
????譯文:檢討自己的過失,不指責別人的過失,不就是改掉自己的邪念嗎?
????解讀:這就是孔子在對待自己過錯時的為人之道。把責己看得重,把責人看得輕。
????原文: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親,非惑與?(《論語·顏淵》)
????譯文:因為一時的憤恨而去格斗,忘了自身的安危,以至于牽連自己親屬,這不就是迷惑了嗎?
????解讀:做事應(yīng)該考慮后果,不應(yīng)感情用事,忘乎所以。
????原文:行己有恥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。(《論語·子路》)
????譯文:自己做人有知恥之心,出使外國能完成君主使命,可以稱為士了。
????解讀:一個人有了知恥之心,他處處都會正確對待自己,謹慎做事,盡量避免因犯錯誤而感到可恥。這樣他就會順利完成自己的使命。
????原文:言必信,行必果。(《論語·子路》)
????譯文:君子說話有信用,說到做到;行動果斷、一干到底。
????解讀:守信重諾,是君子的應(yīng)有品質(zhì)。
????原文:鄉(xiāng)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惡之。(《論語·子路》)
????譯文:君子,鄉(xiāng)里的善人都喜歡他,鄉(xiāng)里的壞人都厭惡他。
????解讀:君子是“惡不仁”之人,因此,鄉(xiāng)里的壞人厭惡君子也是正常的。
????原文:君子易事而難說也。說之不以道,不說也;及其使人也,器之。(《論語·子路》)
????譯文:在君子手下工作容易,但討他喜歡卻難。不安正道去討他喜歡,他不會滿意;到他用人的時候,他總是量才使用。
????解讀:君子正大光明、心胸坦蕩,反對諂媚取寵之人,也反對拍馬逢迎行為。用人并不因為你討不討他喜歡,而是根據(jù)你的能力和才華。
????原文: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。(《論語·子路》)
????譯文:不能始終如一地保持自己的道德操守,有時就會遭受恥辱。
????解讀:自始至終保持道德道義,一身正氣,莊重就會有威嚴,是不會有恥辱的。
????原文:士而懷居,不足以為士矣。(《論語·憲問》)
????譯文:士如果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,就不配做士了。
????解讀:一個真正的士,是不會把物質(zhì)生活看得過重的。
????原文:貧而無怨難,富而無驕易。(《論語·憲問》)
????譯文:貧窮而能沒有怨恨,這是難以做到的;富有而能不驕傲,倒是容易做到的。
????解讀:只有君子才可以“不患貧”,在貧賤時仍然保持自己的信仰而不怨恨。
????原文: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。(《論語·憲問》)
????譯文:說的話超過自己的行動是恥辱的。
????解讀:言行一致才是美德,言過其行為可恥。提倡言行一致的風氣。
????原文:君子道者三。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(《論語·憲問》)
????譯文:君子之道有三:仁德的人不憂慮,智慧的人不迷惑,勇敢的人不畏懼。
????解讀:君子有遠慮而無近憂,有智慧所以不會被迷惑,有勇氣而不會畏懼。
????原文:不逆詐,不億不信,擬亦先覺者,是賢乎?(《論語·憲問》)
????譯文:不事先猜疑別人的欺詐,不無根據(jù)地猜測別人不誠實,但對別人的欺詐和不誠實,卻能事先覺察,這就是賢人吧。
????解讀:不隨意猜疑猜測別人,是因為君子有仁心;能提前覺察別人的不誠實,是因為君子有足夠的智慧。
????原文: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(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)
????譯文:沒有長遠的考慮,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。
????解讀:人應(yīng)該有長遠的人生目標,博大的胸懷。要學(xué)君子坦蕩蕩,不學(xué)小人長戚戚。
????原文:君子義以為質(zhì),禮以行之,孫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(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)
????譯文:君子以義作為行事的根本,用禮儀來實行它,用謙遜的態(tài)度來表達它,靠誠信來完成它。
????解讀:義、禮、信,是君子人生在世遵循的信條和規(guī)則。按此信條和規(guī)則做事,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。
????原文:巧言亂德。(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)
????譯文:花言巧語會敗壞一個人的德行。
????解讀:有德行的君子是處處慎言的。一般的人花言巧語,當然會自我敗壞德行。
????原文:小不忍則亂大謀。(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)
????譯文:小事情不忍耐,就會敗壞大的謀劃。
????解讀:為了實現(xiàn)自己的人生宏偉目標,對小事不要計較;為了做大事成功,小的挫折、小的委屈、小的糾紛等等,都要忍耐忽略。
????原文:君子貞而不諒。(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)
????譯文: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。
????解讀:諒,是不問是非地死守信用,即小信。這里說明了孔子關(guān)于“信”的重要思想:不能孤立地講信,信要服從于道,即服從于仁和禮。離開了仁和禮的大原則,不問是非地講“言必信”,這是小人對信的理解,為君子所不取。
????原文:敬其事而后其食。(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)
????譯文:先要認真辦事,然后再拿俸祿。
????解讀:這里提倡的是,以敬其事為先,以得利祿為后。即今日所說工作第一,享受第二的意思。
????原文:惡夫佞者。(《論語·先進》)
????譯文:君子厭惡花言巧語狡辯的人。
????解讀:花言巧語和狡辯的人,往往不是腳踏實地的人,也是不實事求是的人,也是不穩(wěn)重的人,君子當然厭惡了。
????原文:危而不持,顛而不扶,則將焉用彼相矣?(《論語·季氏》)
????譯文:有了危險不去扶助,跌倒了不去攙扶,那還用輔助的人干什么呢?
????解讀:有了困難和危險,當事人應(yīng)該同心協(xié)力給以克服。在遇到困難危險時,輔助人員更應(yīng)該奮不顧身幫助解決問題。
????原文: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。(《論語·季氏》)
????譯文: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心里想做什么,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自己辯解的做法。
????解讀:這種行為是不老實的人的一種不老實的行為,君子當然反對了。
????原文:季氏八佾(yì)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(《論語·八佾》)
????譯文:季氏(執(zhí)事魯大夫)在自己家里用只有天子才用的八修舞來舉行舞會,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,還有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呢?
????解讀: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”是一句千古名言,至今膾炙人口。它起源于孔子對季孫僭越行為的譴責??鬃拥恼麑W(xué)說,把僭越行為看得很嚴重,故有是說??鬃訌娬{(diào)遵守制度和規(guī)矩的重要性。
????原文:君子有九思:視思明,聽思聰,色思溫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問,忿思難,見得思義。(《論語·季氏》)
????譯文:君子有九個問題要思考:看時,要考慮是不是看明白了;聽時要考慮是不是聽清楚了;自己的臉色,要考慮是不是溫和的;容貌態(tài)度,要考慮是不是謙恭了;言語說話,要考慮是不是忠誠;辦事要考慮是不是謹慎嚴肅;遇到疑問,要考慮向人家請教;忿怒時,要考慮是不是會有后患;看到將有所得,要考慮是否合于道義的要求。
????解讀:這段話是孔子對《尚書·洪范篇》的學(xué)習發(fā)揮?!渡袝诽岢鑫宸N考慮,孔子發(fā)揮為九種。
????原文:見善如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。(《論語·季氏》)
????譯文:君子看見好的行為總像趕不上似得,努力去追求;看見不好的行為,就像要把手伸進滾燙的鍋里一樣,趕緊躲開。
????解讀:追求真善美,厭惡假惡丑,是由君子的本性決定的。
????原文:隱居以求其志。(《論語·季氏》)
????譯文:君子隱居避世以追求自己的志向。
????解讀:隱居只是君子修身和為人之道的一種方式,而不是君子的人生目標。他和宗教信徒的隱居是有本質(zhì)的區(qū)別。所以,人雖在隱居,但仍在追求自己的人生志向。
????原文:行義以達其道。(《論語·季氏》)
????譯文:君子做符合道義的事以實現(xiàn)自己的主張。
????解讀:君子胸懷的是道德道義,主張的也是道德道義,做符合道義的事,就是在實踐自己的主張。
????原文:色厲而內(nèi)荏,譬諸小人,其猶穿窬之盜也與?(《論語·陽貨》)
????譯文:外表嚴厲而內(nèi)心軟弱,拿小人來比喻,就像鉆墻洞的小偷吧。
????解讀:小偷就是小人,外表嚴厲而內(nèi)心軟弱的人就是小人。
????原文:見危致命,見得思義。(《論語·子張》)
????譯文:君子遇見危險能獻出自己的生命,見到有所得時能考慮是否合于道義的要求。
????解讀:見義勇為,見得思義,是君子的道德道義決定的,當然也是君子的崇高行為。
????原文:大德不逾閑,小德出入可也。(《論語·子張》)
????譯文:大德大節(jié)上不能超越界限,小德小節(jié)上有點出入是可以的。
????解讀:這段說明了孔子的權(quán)變思想,不死板,靈活處事。“小德出入”是在萬不得已和不得不為之時才會有的。這句話的另一表達是“君子貞而不諒”。
????原文:君子惠而不費。(《論語·堯曰》)
????譯文: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,而又無所耗費。
????解讀:君子是通過自己正確的施政方法來使百姓獲得恩惠,而不是通過破費自己個人的錢來救濟百姓。
????原文:(君子)勞而不怨。(《論語·堯曰》)
????譯文:君子使百姓勞作,而又使百姓不怨恨。
????解讀:君子是通過正確的施政方法調(diào)動百姓的積極性,所以百姓勞作而不怨恨。比如“使民以時”,在農(nóng)閑時間讓百姓出勞務(wù),百姓就不怨恨。
????原文:(君子)欲而不貪。(《論語·堯曰》)
????譯文:君子要有欲望,而不貪婪。
????解讀:君子也是人,也有七情六欲,但君子是有欲望而不貪婪,要有節(jié)制。
????原文:(君子)泰而不驕。(《論語·堯曰》)
????譯文:君子安泰而不驕傲。
????解讀:君子心胸坦蕩蕩,心地坦然,本質(zhì)決定他是不會盛氣凌人的。
????原文:(君子)威而不猛。(《論語·堯曰》)
????譯文:君子威嚴而不兇猛。
????解讀:威嚴是君子的一種風度,是君子莊重神態(tài)的外在表現(xiàn),只會給人以敬重而不給人以兇猛的感覺。
????原文:眾惡之,必察焉;眾好之,必察焉。(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)
????譯文:眾人都厭惡他,一定要去考察一下;大家都喜歡他,也一定要去考察一下。
????解讀:一個人的好壞,不能單純依靠眾人的口碑定論,而是靠君子自己親身考察。君子不能人云亦云,而要有自己的思考。
????原文:于鄉(xiāng)黨,恂恂如也。(《論語·鄉(xiāng)黨》)
????譯文:君子在鄉(xiāng)里人面前,要顯得恭順誠信,好像不善于交談。
????解讀:鄉(xiāng)黨,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(xiāng)近鄰或近親,在他們面前,態(tài)度應(yīng)該謙恭。
????原文: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(《論語·先進》)
????譯文:還沒能侍奉人,怎么能侍奉鬼呢?
????解讀:孔子是不談?wù)摴砩竦摹K麑砩竦膽B(tài)度,是敬鬼神而遠之。
????原文:未知生,焉知死?(《論語·先進》)
????譯文:對生的道理還不知道,怎么能知道死呢?
????解讀:這兩段表現(xiàn)出君子對鬼神生死的現(xiàn)實的、理性的態(tài)度。聯(lián)系孔子曾說敬鬼神而遠之,就是有智慧,可以看出孔子重視的是社會問題、人生問題和專心為百姓做事。
????原文:執(zhí)德不弘,信道不篤,焉能為有?焉能為亡?(《論語·子張》)
????譯文:固守道義而不弘大,信仰道義而不忠實于它,這究竟是有道德呢?還是沒有道德?
????解讀:孔子這里說的,顯然是指的那些不是完全有道德的人。既然固守道德,就應(yīng)該將它發(fā)揚光大;既然信仰道義,就應(yīng)該忠于道義。這才是真正有道德道義的人。
|